這兩天,朋友圈被一則心靈雞湯刷爆了屏:“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請時刻清醒的認識到自己想要什么,請放棄你的無效社交!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p>
無獨有偶。小佑軒畫廊藝術總監(jiān)劉志強近期在其朋友圈寫下的一段話也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個時代哪有工夫跟那些思想還在原始社會的人磨嘰??床坏缴虣C的人我不要。我們要找到的是合適的人,而不是把誰改變成合適的人。我們也基本改變不了誰,雞叫了天會亮,雞不叫天還是會亮的,天亮不亮雞說了不算。問題是天亮了,誰醒了?”
二十多年前,劉志強從廣州日報一名普通職工做起,現(xiàn)在已成為廣州畫廊界一位資深的經(jīng)營者。雖然他的財富沒辦法跟馬云比,甚至也比不過王寶強,但是,對那些想在藝術品投資圈創(chuàng)業(yè)的年輕人來說,劉志強的個人奮斗史還是很勵志的。因而,他煮出來的雞湯,多半不是拾人牙慧,而會加入個人的一些原生態(tài)的生活體驗,讓人喝起來感覺綠色一點、濃一點。
格蘭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
不管是砍柴的、放羊的,還是做微商、眾籌、直銷和藝術品買賣的,亦或是從事其他實體經(jīng)濟、熱愛雄雞報曉的人,他們聽到上述感慨,不約而同地都在心底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為什么?在我看來,這源自一種社會高競爭狀態(tài)下的生存焦慮感。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時間看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希望能夠在使用價值上作最優(yōu)化的配置。
每次回老家,做了大半輩子農(nóng)民的老母親,時常都把一句話掛在嘴邊:“我沒空跟坐在這里閑聊了,我地里的莊稼要枯死了,得去澆點水先?!崩咸?我一年才回多少次老家,她把地里的活看得比跟兒子聊天還重要??梢姡@種焦慮的心理至少從“80后”上一代就開始了,母親的思維模式是在延續(xù)過去三十年的慣性。
越是有價值的人,對自己的時間管控得就越嚴格、精細。現(xiàn)在請學者出來演講,請作家和藝術家出來走穴,都要付費,否則三次過后別人就不跟你玩了。更極端的例子是,一些做演員或做律師的人,干脆直接把自己有限的工作時間逐一量化,再用“標準收費”的形式與客戶交易。
在投資收藏界,最核心和優(yōu)質(zhì)的資源,都是通過圈子人脈來分配的。善言齋以前講過,一名藝術大家就是一個山頭。這并非故作夸張的說法?!拔镆灶惥?,人以群分”的傳統(tǒng)法則,在當下的藝術投資圈表現(xiàn)得特別直接。俗話說得好——近水樓臺先得月。在這個行業(yè),與資本(土豪)、知識和權力精英交朋友,不僅可以學習近距離別人的長處,而且更容易分享到他們的稀缺資源。收藏家唐旭光在與筆者聊天時很自豪地說過,他這些年就是認識了一個人,做好一種生意,就為自己以后的收藏事業(yè)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不要以為搞藝術的人“距離產(chǎn)生美”,站得太遠,就算拿著望遠鏡,也什么都看不著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月亮雖美,卻不是誰都能夠靠近的。你懂得把社交視為一種積累資源的過程和手段,你想去結(jié)交的人一樣懂。你戴著價值的“有色眼鏡”看人,別人也同樣會這樣看你。在認識大收藏家馮渭前,筆者有過一次尷尬經(jīng)歷——某次通過省觀賞石協(xié)會去聯(lián)系參觀其在陽江的大型崖柏私人藝術館“國之瑰寶”,結(jié)果馮認為我們不是專業(yè)的崖柏玩家,讓我們吃了閉門羹。
很多潛在優(yōu)質(zhì)社會資源和行業(yè)資源的社交圈,往往會對下游或低一層次的人設置一道進入他們這個圈子的壁壘和門檻,讓你覺得對他們高不可攀而自覺退讓。特別是掌握著塔尖資源的精英群體,無不對自己社交網(wǎng)絡進行歸類的價值管理。哪怕是在某一個場合,你與他有接觸,但是,你由于種種原因卻進入不了他的優(yōu)先級社交圈,因而永遠不可能成為他們真正的朋友。筆者就常常聽到一些朋友講,某某大藝術家,在公開場合很好聊,但私下接觸卻冷冰冰。顯然,你已經(jīng)遭遇社交壁壘了。
那么,應該如何跨越這些門檻,進入別人優(yōu)先級的社交圈?有些人選擇用錢買,簽一紙合同,先做生意再做朋友。這種方法有個短板,假使對方議價能力太強,或者沒有合法的條件跟你做生意,怎么辦?你就只能選擇吃虧,或搞灰色交易承擔法律風險了。筆者更贊成有些人不斷提升自己,通過有針對性地做大自己對對方的價值來突破的辦法。只有當你自己對別人也具有價值,彼此的交往才是一種等值資源交換。否則,這種交往就成為了一種索取,受人輕視。